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​记忆!里下河古镇时堰石板街

    信息发布者:jsdtgxc
    2017-11-09 18:40:49   转载

    记忆!里下河古镇时堰石板街


    时堰石板街--武仲伦

    时堰镇不大,如少女纤细的小手,石板街便是她的掌纹,自然、清晰、脉络分明。

    乡里人上街,牛桥口是必经之路。过了牛桥,往西便是石板巷。不用怕迷了路,沿着石板巷,径直往前走,抱弯转弯,用石板铺就的巷子是主巷,用青砖铺成的巷子再宽,也都是支巷。旧时镇上还没自来水,淘米、洗菜、挑水大多是到西夹河码头,石板巷算得上是一条担水之路。“ 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”清晨,许多人的好梦,都是从西夹河水埠码头边的捣衣声中被唤醒的,家家有担水的大水桶,沿着石板巷,沉重的水桶压得扁担不断地“吱哑、吱哑”。如果不怕麻烦,也可以到井栏巷里去打水,巷里有口百年老井,又清又甜。据老人们讲,大旱三年的时候,这里都没断过水,只是一桶一桶往上吊水,实在是有点麻烦,不如大水桶到河边挑来得畅快。

    石板巷弯弯曲曲,过了井栏巷往西不远,便忽然开朗起来,原本笔直的小巷,此时便宽了许多,这里便是石板街了。石板街是旧时镇上的主要街道,上街上街,不到石板街是算不得上了街的。两边的店铺一律是青砖小瓦,木制门廊窗棂,古朴幽远,与这麻石铺成的街道相得益彰。街上人气最旺的是茶馆儿,喝早酒、吃早茶是镇上沿袭了多年的习惯,也成就了茶馆的生意。冬天烫大蒜卜页,夏天换成姜丝茶干,再来上一碟花生米就可以下酒,要不就来点面条、馄饨。上了年纪的人来这里,往往一两、二两“三六子”能喝上一两个时辰,张家长、李家短,家事国事,都是下酒的好菜,听得烦了,多半还要作一番评论。年轻人来这儿吃茶吃酒,常常是速战速决的,一盘猪头肉、三两花生米,再炒几个家常菜。喝酒如快刀斩乱麻,三下五除二,不消一会儿,便脸红起来,结了账,快步而去。

    儿时的我来石板街,除了跟大人沾沾光、杀杀馋,多半是为了书摊上的连环画。一块木制的画架倚在墙上,上面穿了一道一道的线绳,连环画便是一本一本地挂在线绳上的。一分钱看一本,花上五分钱,还多奖几本看,足以看上半天的。记得那赵姓的老头似乎有我们看不完的连环画,《杨家将》《三国演义》《地雷战》《小兵张嘎》……童年的时光便在小人书中不经意地打发了,常常因为看连环画忘了回家。

    石板街越往西,便越繁华,最西头便是小镇的“南京路”了,印象最深的是两家店。一家是镇上的布店,也是镇上唯一的一家布店,国营的,所以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,也忙碌得很。到了年底,乡里人一齐来买布置办新年衣裳,这布店的人手就明显不够用了。收银员高高地坐在店里最南角,头顶上是一根根铁丝通向台下的各个售货员,售货员不断地把钱、布票、单据用夹子夹好,沿着铁丝“嗖”的一声传过来,这边结好帐,盖好印,找好零,又“嗖”的一声传过去,一笔笔交易便在欢快的“嗖嗖”声中完成了。另一家是蒲包行。小镇是里下河地区有名的蒲包之乡,加工制作蒲包曾是乡里人的重要收入来源,几乎家家都做,形成了那个时代小镇的产业特色。蒲包做成后,卖到包行,再运往各大盐场装盐。收包季节,蒲包堆积如山,“蒲岭连云”成为小镇一景。包行收包,也收废品。卖废品,是我们小时零花钱的主要来源。废铁、废纸、布条、塑料布,能卖钱的我们都去捡,去有意识地收集。小时候的这种劳动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,因为只有用劳动换来了钱,才可以满足自己小小的愿望。石板街有太多的诱惑,除了连环画外,还有烧饼、麻团、豆腐脑、糖人……儿时的石板街就是天堂。

    石板街经西码头拐个弯,一直向北伸去,是形形色色、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店,做篾器的、箍桶的、修纸伞的、扎纸的,还有酒坊和油坊,街的尽头是官河渡口,也就是泰东河渡口,出了渡口,便是外县地界了。坐在渡口的石头上,儿时的我常常望日落长河,渔歌唱晚,归帆点点,留连忘返。现在小镇依旧热闹,石板街却变得冷清起来。前些年,街南的店铺拆迁改造成了农贸市场,街北的店铺也都关了。石板街只剩下狭窄悠长的记忆。镇上新建成的现代化商业区带走了这里的繁华与人气。一块块突兀不平的麻石,还安静地躺在那里,儿时的石板街终于远去了,远去了……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